/>
进入暑假,一系列赤色研学活动在坐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的察哈尔抗战纪念地展开。一座古戏台前,学生们庄严而立,倾听自治区文史研讨馆特约研讨员任月海叙述抗战故事。
“92年前,克复多伦后的吉鸿昌将军便是站在这座戏台上,召唤民众联合抗日。”任月海说,“克复多伦是九一八事变以来,我国军民第一次从日本侵略者手中夺回军事重镇,为全国人民带来抗日御侮的期望。”
多伦是察哈尔省(首要辖区在今河北西北部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部重镇,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被日军视为攻掠华北、进逼平津的战略要地。1933年5月,日军占据多伦,随后向南推进,欲占据整个察哈尔。形势危急,政府却急于对日退让,签订了《塘沽协议》,整个华北门户洞开。
在日本侵略军大兵压境的关键时刻,一支抗日武装在察哈尔敏捷集合。在我国的活跃推进和参加下,爱国将领冯玉祥改编、整顿了察哈尔区域的零星部队和义勇军,并与爱国将领方振武的抗日救国军会集,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933年6月,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冯玉祥录用爱国将领吉鸿昌为北路前敌总指挥、方振武为北路前敌总司令,带领抗日同盟军北上迎击日、伪军,直逼多伦城下。
7月7日,吉鸿昌率部从南、东、西三面围住多伦。当天,抗日同盟军向多伦建议总攻。
没有重型兵器的抗日同盟军官兵,一次次向城内建议冲击。日军以优势火力抗拒,机枪不断向抗日同盟军阵地扫射,还派出飞机轰炸。
兵士们架起高射机枪扫射、伤员靠在壕沟内歇息、当地老乡组成的担架队在刀光剑影间络绎……在察哈尔抗战纪念地的展馆内,一张张是非老照片记录着抗日同盟军浴血攻城的战役瞬间。任月海指着老照片说,多伦城久攻不下,冯玉祥向前哨抗日将士宣布决战多伦以死报国的电令。
7月12日,抗日同盟军再次建议猛攻。面临日军的机枪扫射、手榴弹阻击,吉鸿昌赤膊上阵指挥,一批批敢死队员爬行拼力攻城。后抗日同盟军攻入城内,打得敌伪如“汤浇蚁穴”。通过城内巷战,战役于正午完毕,克复了失守72天的多伦。
其时闻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章太炎对克复多伦之战点评道:“以争一县,死将士几二千人,虽在一隅,康复之功,为九十余年所未有。”
1933年7月15日,为进一步发动群众,抗日同盟军在多伦城的山西会馆安排举行万人抗日发动大会。“多伦民众从吉鸿昌身上看到了我国领导抗日奋斗的刚强信仰和杰出才能。”任月海说道,赤色火种自此在多伦生根发芽,县里一批青年响应召唤,参加抗日同盟军,走向抗战前哨。
现在的山西会馆内,察哈尔抗战纪念地被列入全国赤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演示基地,每年招待近万名游客。
发动乡民维护赤色遗址、发掘赤色资源内在、建起赤色文明研学教室和展览厅……在多伦县城郊的多伦诺尔镇中村,赤色火种,生生不息。这儿曾是多伦之战的首要战场。其时乡民们将自家门板卸下,制成简易担架,救助挂彩的抗日同盟军官兵。多伦诺尔镇党委书记饶亚伦说:“在这片土地上,前辈们曾短兵相接、坚韧不拔,这不断鼓励着咱们英勇奋斗、鼓足干劲建设好家园。”